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蒙田在标题极其直白的《论食人》一文中写道:“人人都把与自己不同的做法称为野蛮。”
然而,比起直接火化或是把经过防腐的尸体深埋地下,被在同类的肠胃里消化掉也许并不算无礼。
实际上,就如同我们的传统一直信奉的入土为安和埃及人耗费巨大的心血制作木乃伊一样,腹葬也不过是文化产物的一种。
本篇节选了两个原始民族的腹葬仪式,通过两位风格迥异的作者生动形象的阐述,带大家一探神秘的腹葬文化。
贝拉尔族人的“人体圣餐礼”
腹葬,顾名思义,是将尸体食入人的腹中,这是一种极为奇特罕见的葬式。在国外有的原始部落,亲人死后要举行“人体圣餐礼”,认为吃了亲人的尸肉,能得到死者的庇佑。
非洲的贝拉尔族人腹葬的具体方法是:人死后,由族长主持盛大的腹葬仪式。先是移尸,由青年人抬着遗体,放在一间被当做临时“灵堂”的大房子里。移尸毕,由族长宣布向遗体告别,全族人围立尸体两旁,由族长带领大家为死者祈祷冥福,然后哭悼。哭悼后,由族长执刀刺开尸体胸膛,掏出内脏,而后把四肢分割开来,切成小肉块分给在场的族人吃。按照规矩,大腿部分分给死者家属,小腿部分分给其兄弟,心脏给族长,头部给死者孩子,腹部和其他部分给其他族人。男尸的阴茎和睾丸给死者亲属中的年轻女人或已婚未孕的女子,胳膊给猎物最多的猎手。女尸的乳房给正在哺乳的妈妈。年轻猎手死后,其头部和眼珠子给优秀的猎手吃。什么部分给什么人都有讲究。大块分完后,再由各家细分成许多小块,接着大家开始就地嚼食,吃的时候不煮不烤,也不加温。母亲们把肉块先嚼碎,再喂给小孩。吃时,每人面部表情都很认真,默默无言,细嚼细咽。一般情况下,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把一具尸体吃光。食尽即葬毕,参加葬仪的人们均破涕为笑,面带喜色,他们高兴的是确信死者又在大家心中复活了。
——节选自《中国死亡文化大观》郑小江 /主编
瓦里人的哀悼仪式
在食人的问题上,我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我们自以为思想开放,实际上我们的想法已经被固有的文化传统禁锢住了。这就像你打算穿过一片树林,树和树之间却结满了蜘蛛网,你隐约能够看到目的地就在前方,但没走多远就被蜘蛛网缠住,脸上、嘴里粘得到处都是。因为这些“意义之网”,西方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瓦里人的食人习俗。
瓦里人只吃死去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将食人作为一种丧葬礼仪。如果部落里有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们就绝不会没人管。死者的家人一边摇晃着尸体,一边用平稳、高亢的嗓音吟唱。喊叫声和哀嚎声向族里的其他人宣告有丧事发生,不一会儿每个人都加入到吟唱的行列,死者在邻村的亲戚们听闻后也立刻赶来。
死者的家人先要做食人前的准备工作。他们走遍整个村子,挨家挨户拆下一根木头房梁,屋顶随即变得摇摇欲坠。人类学家贝丝·考克林认为,摇摇欲坠的屋顶意在提醒人们,死亡撼动了整个村落的安宁。他们把从各家取下的横梁绑在一起,用羽毛矛予以装饰,一副烧烤架便制作完成。
最后,死者的家人抬出尸体切成碎块,用叶子包住掏出的内脏,肉块则直接放在架子上烧烤。村里的女人们还准备了玉米面包,作为搭配人肉的美味之选。
瓦里人不觉得烹调人肉有任何不妥。在他们看来,人肉不过是另一种“可食用的肉类”罢了。瓦里人对动物和肉的理解与我们截然不同(现在依然如此)。他们认为,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动物既不从属于人类,也不比人类低级。每一天,人类和动物都在进行猎人和猎物角色的转换。美洲虎、猴子和貘很可能把自己当做人类,同时又把人类当做野兽。瓦里人尊重他们吃下的一切肉类,不管是人还是动物。
然而,烤熟的人肉并不是给死者妻儿等直系亲属准备的。只有和死者血脉不是很近的人才能享受这份殊荣(你没看错,这的确是一个荣誉),比如姻亲、远房表亲、部落成员等,统称为死者的亲缘关系。他们不是报复心强的嗜血狂魔,也不是渴望人肉滋味的变态,更没有觊觎人肉中的蛋白质——这些可都是人们常说的食人动机。事实上,由于亚马逊雨林温暖潮湿的气候,尸体在屋外放置几天之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腐烂。吃掉一具腐烂恶臭的尸体,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这些姻亲不得不吃一会儿,吐一会儿,然后回来继续吃。他们其实在强迫自己进食,仿佛这种举动意味着他们对死者及其家人最深切的哀悼。
食人与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获取死者的能量无关。食人是为了毁灭肉体。把尸体整个埋在土里,瓦里人光是想想就觉得害怕。只有吃掉才能彻底瓦解并毁掉肉体,这才是他们渴望的。吃完尸体上的肉,还要把骨头火化。这样一来,尸体才算完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对死者家人和部落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死者生前的痕迹也要被处理掉,不然整个部落就算不上完整。处理完遗体之后,死者的所有财产都要销毁,包括他生前种的庄稼和建造的房屋,必须统统烧掉。死者的家属可谓失去了一切,这时他们的亲戚和部落里的族人就要照顾他们,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他们确实得到了应有的照料,死者的丧事加固了族人间的信任。
——节选自《烟雾弥漫你的眼》(美)凯瑟琳·道蒂
24小时咨询热线:0371-65050950